血糖失控,血紅蛋白“變形記”——傅里葉紅外揭秘糖尿病并發癥的元兇
發布時間:2025-06-26分享至:
傅里葉紅外光譜——給分子拍一張“CT”
傅里葉紅外光譜(FTIR)通過檢測分子振動產生的紅外吸收信號,能“透視”蛋白質的二級結構(如α-螺旋、β-折疊)。它的優勢在于:
◆無損檢測:無需破壞樣本,直接分析血液、組織中的分子變化。
◆高靈敏度:即使微量結構改變也無所遁形。
◆快速精準:結合算法解析,揭示蛋白質變性的蛛絲馬跡。
◆疾控應用場景:從病毒蛋白分析到慢性病分子機制研究,FTIR正成為醫學研究的“火眼金睛”。關鍵研究
樣本分組:
(1)健康人群(HbA1c
(2)血糖控制良好患者(HbA1c
(3)持續高血糖患者(HbA1c ≥9.0%)
FTIR分析:聚焦血紅蛋白的酰胺I帶(1600-1700 cm?1),解析其二級結構變化。
圖1:正常(H)和糖尿病患者的Hb的典型FTIR光譜(A,B)
圖2:正常Hb (H)和糖尿病組(A和B)的代表性二級衍生物平均FTIR光譜在酰胺I帶中
驚人發現:
●高HbA1c組的血紅蛋白“變形”:α-螺旋(維持結構穩定的“鋼筋”)減少29%。β-折疊(易引發聚集的“亂麻”)增加50%。
●結果:血紅蛋白結構松散,易聚集沉淀,影響攜氧能力。
●紅細胞“變硬”:高HbA1c患者的紅細胞從橢圓形變為圓形,柔韌性下降,難以通過毛細血管,加劇微循環障礙。
●通俗解讀:長期高血糖如同“糖衣炮彈”,讓血紅蛋白從“鋼鐵戰士”變成“豆腐渣工程”,最終拖累全身氧氣供應!
表1:對對照組和糖尿病患者血紅蛋白二級結構的定量估計。H組為健康對照組;A組為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(HbA1c
疾控啟示——控糖不僅是數字游戲,更是分子保衛戰
1、預警價值:FTIR可動態監測Hb結構變化,早于臨床癥狀發現糖尿病并發癥風險。例如:β-折疊比例異常升高,提示需強化血糖管理。
2、防控策略:嚴格控糖,將HbA1c控制在7.0%以下,避免Hb結構崩塌;抗氧化干預,補充維生素C/E,減少糖基化終產物(AGEs)對Hb的破壞。
3、技術延伸:唾液/尿液檢測,未來或可通過FTIR無創篩查早期糖尿病;個性化治療,根據Hb結構變化定制控糖方案,實現精準醫療。
未來展望——FTIR還能為疾控做什么
病毒變異監測:分析病毒蛋白結構,預測疫苗有效性。
環境污染追蹤:檢測大氣顆粒物中的有害化學鍵,評估健康風險。
食品安全:快速識別食品中的非法添加劑或變質蛋白。
傅里葉紅外光譜不僅是一臺儀器,更是連接微觀分子與宏觀健康的橋梁。下一次看到HbA1c的數值時,不妨想象:這背后是一場血紅蛋白與高血糖的分子博弈。控糖不止為數字達標,更是為守護每一個細胞的“呼吸權”!
Tensor 標準型傅里葉紅外光譜儀
Tensor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具有安裝便捷、使用簡單、維護方便等特點,是材料科學、生物醫藥、石油化工、食品安全等行業不可或缺的光譜分析儀器,同時,它也是高校、研究所等機構相關專業必備的實驗室分析儀器。
參考文獻:
Ye, S. et al. The impact of HbA1c level on haemoglobin structure in type 2 diabetics.?Sci. Rep.?6, 33352 (2016).